2003年,岳麓书社启动《郭嵩焘全集》图书编辑工作,明确由笔者担任该书的责任编辑。转眼10年过去,皇皇800余万言的《郭嵩焘全集》(简称《郭集》)终于出版了。面对经过数次审校、堆积如山的样稿,我心中既有如释重负的喜悦,也有“画眉深浅入时无”的忐忑不安。这些年来,笔者以戒慎恐惧的心态,尽力投入到《郭集》的编辑工作中,愿借这个机会把编辑过程中的点滴体会与同行分享。
选对主编选对图书定位
郭嵩焘(1818~1891),字伯琛,号筠仙,湖南湘阴人。清道光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苏松粮储道、两淮盐运使、署理广东巡抚等职。1876年出任中国第一任驻外公使。鉴于郭嵩焘在外交和学术上的重要地位,岳麓书社把其著作列入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岳麓书社作为一家地方古籍出版社,历来重视乡邦文献的整理与出版,已经出版的《船山全书》《曾国藩全集》《魏源全集》等图书在海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担任大型全集的图书编辑,对笔者来说既是一个光荣的任务,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好在我们社里有编辑过《船山全书》《曾国藩全集》的杨坚、唐浩明等先生,他们学识渊博,经验丰富,我虚心向他们求教,两位先生对我这个后生晚辈非常提携,提出了很多具体的意见和诚恳的建议。在他们的具体指导下,我逐渐理清了思路,确定了努力的方向。
首先,要选择一个好的主编。这个主编必须有深厚的学术功底,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经过与时任社长曾主陶商量,我们首先确定的人选是王兴国先生。王兴国是湖南省社科院的研究员,著有《郭嵩焘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对郭氏的学术思想、人生经历、著述版本都很熟悉。我们几次拜访王先生,他虽然很感兴趣,可是考虑到自己年龄偏大,身体状况也不够好,于是推荐了梁小进先生。梁先生是长沙有名的文史专家,也为我们整理过《左宗棠全集》《曾国荃全集》等书。经过我们慎重考虑,觉得梁先生完全能够胜任这套全集的主编,于是又登门拜访梁先生,梁先生欣然答应出任主编。实践证明,请梁先生出任主编,是推动这部全集成功出版的关键一步。举一个例子可以证明,2011年12月的一个夜晚,凌晨3点半钟,我的手机传来信息铃声,我晚上也失眠,打开一看,原来是梁先生通报:“《郭集》书信终于全部完工了,呵呵呵。”想到一个年过六旬的老人工作到凌晨,我禁不住潸然泪下。
其次,是对著作者的定位。郭嵩焘是晚清史上一位重要人物,因为他不像曾国藩、左宗棠那样有显赫的军功,所以也不像他们那样为人们所熟知。在接手《郭集》的编辑任务后,我对郭嵩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对他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如郭氏自己所说:“流芳百世千龄后,定识人间有此人。”在晚清历史上,湖湘人才辈出,如魏源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曾国藩、左宗棠延缓了清王朝覆灭的时间,那么郭嵩焘则是提出从制度上学习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第一重要人物,他远远走在了时代的前列。这对一个深受以天朝大国为中心传统思想影响的士大夫,是要有何等过人的见识与突破藩篱的勇气。郭嵩焘虽然做过署理巡抚、第一任外交官,但其著述的时间多于出仕的时间,他首先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学者,其次才是政治家和外交家。正因为确定了这样的定位,我们在安排全书的体例时,以经、史、子、集为顺序,这同于《船山全书》,异于《曾国藩全集》《左宗棠全集》,因为曾、左二人多年的军旅生涯,奏稿是他们著述的重点。遗憾的是,在郭氏现存的著作中,子部的内容非常少,只有《庄子评注》和《管子评注》两种,计7万多字。为了整体上的合理安排,我们把以上的子部两种附在集部之后,虽然很好地解决了全书材料分配的问题,但难免有些微疵。
资料完整得益于多方支持
编辑一套历史人物的全集,资料的搜集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困难的。对于资料的搜集,我和主编商定了一个原则,即力争做到“只言片语,求全责备”。郭嵩焘一生学识渊博,勤于著述,留下了宏富的著作,但是因为多种原因,其著述大多散佚,受其委托整理遗著的大学者王先谦曾说其“生平撰著大半散佚”。为了尽可能搜集到更多的郭氏著作,我们采用了明确的梳理办法。首先是根据相关资料按图索骥,查找郭氏的著作。关于郭嵩焘的著述情况,郭氏曾在所著《湘阴县图志·艺文志》及其日记中有所记载;郭氏后裔郭群曾撰有《湘阴郭氏遗著提要》,作了补充说明。郭嵩焘去世以后,王先谦根据郭氏生前的委托,整理他的遗著,并列出已刊著作11种、未刊著作5种。王兴国先生的《郭嵩焘评传》,也有专门章节论述郭氏著作。我们一一核实这些资料线索,希望能找到存目的郭氏文稿。为此,我们派编辑组的同志远赴北京、广州、南京、昆明等地,辗转反复,获得了很多珍贵的郭氏手稿等资料。其次,我们尽可能利用网络线索查找资料。当前整理全集,有一个便利的条件是网络资讯发达,可以提供很多有价值的线索。为此,我们编辑组专门安排一位熟悉网络的同志,负责收集有关郭嵩焘著述的信息。正是通过这个办法,我们了解到山东省图书馆收藏有100页郭嵩焘手稿如获至宝,赶忙派人去济南与图书馆洽谈,得到了这批宝贵的资料。
在搜集郭嵩焘文稿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大力支持,这让我们非常感激,也更加激励我们努力编好这套全集。根据汪荣祖《走向世界的挫折》一书的记载,英国国家档案馆藏有郭嵩焘任驻英国公使时的信函,我们与英国国家档案馆联系,请求他们支持《郭集》的出版。他们的工作人员热情地为我们调阅了馆藏的郭嵩焘档案,并将之全部照相,制成光盘,寄至长沙。我们编辑组得知云南省图书馆藏有郭嵩焘的珍贵手稿,写信给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秦书记了解到家乡编辑《郭集》的情况,百忙之中亲切指导。在他的关怀下,云南省图书馆给我们提供了馆内珍藏的郭嵩焘手稿复印件。至此,有关郭嵩焘的资料我们能搜集到的,都列入《郭集》中了。
秉持大处着眼小处仔细原则
相对于单本书的加工,全集的加工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为了编好《郭集》,我们确立了一个编辑加工原则,即“大处着眼,小处仔细”。
所谓“大处着眼”,就是要有大局观,在成书之前要对整套书的大致轮廓有所规划。在计划出版《郭集》时,我们首先对这套书的规模、篇幅、体例等进行了思考和设计,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在整套书的体例上,原先确定《郭集》按照经、史、子、集4部编排,但是对同一部内却没有仔细考虑。如在经部内,原先考虑的是第一册为《礼记质疑》,第二册为《大学章句质疑》《周易异同商》等数书合刊。在编辑过程中,经过仔细斟酌,我们确定还是应该参照《四库全书》对经部的体例安排,于是修改为第一册是《船山王氏〈周易内传〉笺·周易释例》,第二册是《周易异同商》《大学章句质疑》等数书合刊,第三册是《礼记质疑》。这样一修改,与整体的编排更为吻合了,也合乎读者的阅读习惯。
也正是因为从大处着眼,我们在全书的编排上也颇费心思。如在郭嵩焘日记中附录了很多对联,20多年前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郭嵩焘日记》时就将该对联附录其中。这次我们出版《郭集》,考虑到可将诗集、联语、文集统一为集部,便从日记中抽出这部分对联,既避免了内容的重复,又保持了体例的完整。
所谓“小处仔细”,就是要对全书细致加工。所谓细,就是要细在对书稿内容的甄别上。我们搜集郭嵩焘文稿时,希望尽可能收集到更多的作品,但是难免因过于急切而出现误收他人作品的情况。对于整理者辑佚的所有郭氏稿件,我们编辑组都会认真审核。如整理者根据有关书籍的内容,收到一副郭嵩焘的对联,后来经过我们考证,实为郭氏胞弟郭崑焘的创作,只能遗憾地删除。细,还要细在对书稿内容的审核上。如《郭集》中的郭嵩焘书信,包括由王先谦整理刊刻的《养知书屋遗集》的书信部分,以及大量的郭氏书信辑佚,整理者为保持原貌,对书信标题的处理则出现了称谓不统一的现象,比如致李鸿章的信,就有“致李鸿章”“致李伯相”“致李傅相”“致李少荃”等,编辑组经过讨论,统一修改为“致李鸿章”,具体书信内容则保持原貌不变。至于书稿中有“闲”错为“间”“晤面”错为“唔面”等文字差错,不一而足,也是需要耐心细致方能发现的。为了发现一些细微的错误,编辑组几年来一遍又一遍审校文稿,深深体会到“校书如扫落叶,旋扫旋生”的艰辛。
总之,从体例的确定、资料的搜集到文稿的审核,《郭集》15册编辑出版无不凝聚着编辑人员的心血。10年的辛勤耕耘,终于又为湖湘文化再添光彩,这让我们所有的编辑同仁都感到由衷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