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29
Jun
2015

文化产业领军人物:从文人到商人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龚曙光 刘红松绘

  十三年前,从未接触过媒体的他进入报业,从此他的文化事业遍地开花。他一手创办的潇湘晨报,三年内就成为湖南第一大报。敢为人先的他用一系列跨界合作,把古老的出版业带入了数字化时代。如今,他凭借清晰的战略思考打造出国内首屈一指的文化金融服务平台,走在了中国文化产业产融结合的最前沿——他就是“2013中国文化产业年度人物”、“CCTV2011年度经济人物”、中南传媒集团公司董事长龚曙光。

  “我们5月6日就正式开业了。预计开业后,五年之内会为公司带来17亿元左右的利润。”电话那头,操着一口湖南口音普通话的龚曙光,声音里透着抑制不住的喜悦。

  2014年4月21日,湖南长沙,一个对龚曙光而言,注定不平凡的日子。就在这一天,中南传媒拿到了中国文化企业开天辟地的第一张金融许可证——中国银监会正式批复中南传媒成立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财务公司,这也是中国文化企业界首家获批的财务公司。这标志着中南传媒由过去一家单纯的文化传媒类企业,变身成为一家真正实现文化产业与金融结合的非银行类金融企业。

  文化人出身的龚曙光,却对金融有着独特敏锐的把握能力。“目前的金融机构对文化企业的服务是有差距的,这个差距源于很多金融企业不熟悉文化产业的特性。而我们创立自己的金融机构,实行产融结合,比其他的金融机构更了解文化产业自身的特性,文化企业家和文化创意人员的特性,以及文化企业所需服务的特性,把这三性集合,通过各种各样的金融服务手段,致力于为中国的文化企业提供真正贴近的金融服务。我个人认为,一个纯粹的金融机构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于是,从一开始,龚曙光就将中南传媒定位于财团式发展模式,把产融结合当作企业发展一个基本路径。在他的带领下,中南传媒上市后,以最快的速度设立财务公司,基于“两个结合”的战略考虑,“文化和金融结合,线上和线下结合,打造新型的文化消费生态”,为未来文化企业走向产融结合,走向专业化的文化金融服务探索出一条道路。

  “财务公司对内可以把集团资金归集,使资金归集度提高,使用效率提高,”龚曙光表示,“对外,财务公司还是个金融平台,可以发展债券、投资等相关业务。这样就畅通了未来直接融资的渠道,使企业未来发展的融资成本大幅降低。”

  今年以来,中国在国家层面对文化产业发展升温提速,国家陆续出台多个文件,推动文化与金融融合的导向,对龚曙光而言,暗合其数年前已圈定的公司发展战略。“我们设想拥有更多金融平台,如金融租赁、互联网金融、投资基金等,努力成为国内传媒业中金融实力最强的企业。”

  龚曙光有一张丰富的履历表,他是作家也曾是酒店经理、报社社长,直到成为文化产业领军者。他的人生总处在不断突破之中。文人与商人的身份反复转换,让龚曙光对文化产业有了深刻理解,湖湘文化的熏陶,给予龚曙光敢想敢做的勇气。大企业创造大产品、大航母占领大疆域、大平台制造大影响,在文化湘军中,龚曙光一马当先。

  中南传媒上市以来创造了多个业界第一,成为资本市场第一支全产业链整体上市的出版传媒股。版权贸易机构布局全球,图书教材相继进入台湾、澳门、韩国、欧美主流市场,对外版权贸易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长,中南传媒的利润也由2008年的3.73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过11亿元,居上市出版传媒类企业第一,年均增速近30%。

  这个令业界刮目相看的成绩,并没有让龚曙光停下脚步,他开始了新的战略布局,谋划着更大的传媒蓝图。“我们的发展路径有所不同。”龚曙光说,“中国绝大多数的传媒公司是以媒介技术为发展的核心动力,通过创办不同的电视台、电视节目去锁定所有看电视的人群。而中南传媒不一样,我们设定了四个目标人群,对其多元化的媒介需求进行调研,再根据不同的需求来打造不同介质的媒介产品。”

  他举例称,针对老年人群,中南传媒花了两年时间进行调研,了解其需求,打造了《快乐老人报》,到现在做到了130万份发行量。“我们不拘泥于是否有相应的人才,而是把对人群的需求作为核心资源,去整合社会上的各种媒介人才,这样会使我们走得比别人更快捷更稳健。”龚曙光说。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