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29
Jun
2015

数字出版发展看似水波不兴 实则暗流涌动

来源:百道网    作者:梁威

  对于数字出版而言,2013年似乎是风平浪静的一年。各种停刊、各种倒闭、各种危机言论只是引来一阵唏嘘,而不再引起恐慌。出版社要不要转型,国民阅读率会不会持续下降,也鲜有人再去纠结。盗版问题依然严峻,优质内容仍旧稀缺,产业链各自为阵,电商低价搅局,这些局面我们也都司空见惯。但是,我们仍然欣喜地看到,数字技术突飞猛进,科技与出版的融合日益加速;数字出版的盈利模式逐渐清晰,付费意愿得到培养;政府政策力度大幅增强,行业典型渐渐涌现;传统出版小步快跑,迈出坚定的转型步伐;国际巨头抢滩中国市场,刺激行业发展……

  2013年的数字出版看似水波不兴,实则暗流涌动。传统媒体跑马圈地,IT企业蠢蠢欲动,移动运营商摩拳擦掌,各路英豪纷纷暗中蓄力,希望有朝一日能一炮打响。曾经有人形容数字出版市场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而当局势渐渐清晰,我们不难理解,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不需要各自为阵、混战一片,而应该扬长避短、各领风骚、携手共赢。静观2013年,数字出版业界均在提实力、求实效、谋发展,只待时机成熟,能盛装出席这场数字出版盛宴。

  一、行业政策更趋完善,扶持资金大幅增长。

  根据国务院新一轮机构改革的规划,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三定方案中,数字出版得到进一步的重视,机构建设进一步完善,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强。国务院在年内印发的《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数字出版等新兴文化产业。总局组织开展了“十二五”中期评估和“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工作”评选。对行业和各大企业面临的难题、存在的问题认真总结分析,研究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支持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并通过树立典型,交流借鉴和推广实践经验,探索开辟传统出版业升级转型之路。可以看出,在监管层的有力推动下,对于数字出版的监督管理更加严格规范,数字出版标准体系建设也在逐步完善。

  更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总局积极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及中央文资办等进行沟通,争取获得更多的国家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支持,推动数字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数据显示,中央财政今年下拨2013年度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48亿元,比2012年增加41.18%。而且,今年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在支持内容上有了更为明显的侧重,重点支持新媒体、网络应用、数字设计、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文化和科技融合领域。同时,各地方政府也把支持本地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作为产业政策的重点,多个省市设立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从政策优惠、项目支持和资金支持等方面予以扶持。随着政府扶持政策的密集出台,数字出版业界精神大振。政府支持成了企业发展坚强后盾,使企业增强了对于数字出版技术攻关、项目研发、产品创新等方面的积极性,更多的创新得以实现,更多的项目得以落地。

  二、移动阅读有量无价,开放共享为难“钱途”。

  今年,国内移动阅读用户已达4.7亿,这一巨大用户群带来的是无线阅读不可估量的市场前景。但综观移动阅读市场,在近几年的热门之后,今年稍显寂寞。虽然移动阅读市场收入规模在不断增长,但今年增势锐减。尤其是三大运营商的阅读基地,少了以往的精彩纷呈,却多了些隐忧。首先,内容方面,寡头现象严重。多以玄幻类、言情类、穿越类等内容为主,其它小众市场的内容极为罕见。产品内容同质化严重,用户转移成本低。其次,在内容分发渠道上,呈现一片混乱状态,各路“小兵小卒”割据移动阅读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渠道资源被瓜分殆尽。

  目前移动阅读规模效应已基本形成,商业模式逐渐清晰,多家企业实现盈利,该市场已成为资本重点关注的市场,因此在资本大举进入市场时,有一个良好的市场占位,能够增加移动阅读企业与投资者博弈的筹码。未来,内容资源、用户体验、用户粘性是移动阅读市场的关键点。移动阅读需要在培养和吸引用户、个性化服务、建立合适的盈利模式、推广这些方面发力。移动阅读要持续繁荣,仍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三、数字教育实战升温,勇夫群至“重赏”可期。

  数字教育一直是炙手可热的话题,近年来,众多出版企业和IT技术企业都启动了对数字教育解决方案的研究和实践。2013年,数字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已逐渐成为主流,未来将催生很多市场机会。虽然大家会从不同角度解读产业数据,但无论怎么解读,今年都算是数字教育发展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年。

  一方面,天闻数媒、汉王科技、方正科技等企业以推广终端设备和电子书包网络平台为特点,在教育信息化基础上开展电子书包学校应用的探索均取得突破性进展,应用日趋广泛。另一方面,各地政府部门积极推导,试点学校“小试牛刀”, 数字教育产品的市场反映良好。除此之外,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广东出版集团、人教社、高教社、外研社等都在电子课本、电子书包、在线学习、学习测评、数字课堂、数字校园、虚拟实验系统等领域开发了相应的产品,并在有关学校开展试点和应用实验。总之,对于每一个数字教育从业者来说,这是奋进和拼搏的一年,各个企业也各续实力,抢夺市场霸主地位。毋庸置疑,由企业家、教育者和政策制定者之间相互合作,共同构建教育生态系统,无论是对于教育界,还是出版界而言,都是值得憧憬的。但是,千亿级的市场规模是否只是个传说,我们还需拭目以待。

  四、手游公司风光无限,门不正但门面挺大。

  如果说2012年是手游行业的爆发元年,那么2013年可谓全面爆发的一年,全球手机游戏产业处于井喷发展阶段。微信的‘打飞机’、‘天天爱清除’游戏受追捧,足以说明现在的手游市场已经不再只是青少年人的专利,更上升为大多数中产、白领阶层一种重要的娱乐休闲方式,市场前景不言而喻。不仅如此,一些出版企业还希望通过充分挖掘自身的教育类内容资源,利用手游公司的技术优势,开发主要针对教育领域的,以教授知识技巧、提供专业训练和模拟为主要内容的“严肃游戏”。

  国内外手游市场的广阔前景,挑拨着大家的心弦。天舟文化收购神奇时代后,公司股价的9个涨停,足以让你感受到投资者对手游市场的憧憬和期待有多强烈。华谊兄弟、博瑞传播、大唐电信、凤凰传媒、浙报传媒等纷纷跨界加码手游业务,上市公司“玩手游”俨然成风。二级市场上,涉足手游概念股无不获得资本青睐。同时,以中青宝为代表的多家游戏巨头正酝酿成立中国手游产业联盟。联盟成员中既有掌趣科技、拓维信息等手游业传统精英,又包括了凤凰传媒等有意在此行业“一展拳脚”的新生力量,而各方之所以选择抱团前行,皆是缘于对手游产业发展前景的看好。

  五、出版业少有局外人,人财物战略性布局。

  随着出版与科技的融合更加深入,传统出版企业的思路更加清晰,布局更为合理。在找到并确定自己在数字出版不同方向发力的过程中,几乎所有出版集团都在数字出版板块有所布局,并成立数字出版中心、数字出版管理部甚至数字传媒公司,以实现集团范围内数字出版的集约化、专业化经营。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出击,从小心谨慎到大胆自信,从一味砸钱到小范围持续赢利,在认识到位、机制灵活、资金充裕的背景下,出版集团的数字出版发展之路在短短几年间实现了快速跨越。

  传统出版企业在内容数据库、电子书包、数字内容平台等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部分企业开发的项目已有较好的盈利。许多传统出版企业还开始步入数字技术自主探索之道路,如中南传媒开发的电子书包工程,凤凰传媒开发的职教服务平台,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从业务线和产业链选择来看,凤凰传媒涉足大数据业务,中文传媒收购百分在线积极布局移动互联网,浙报传媒电竞与手游双驱动等产业布局充分表明,各出版集团逐渐对数字出版有了明确判断和自我定位。从多点开花、注重短期效益到集中业务线、做中长期规划,大家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全力进军数字领域,共同布局数字出版及多媒体服务产业。

  六、基地建设渐趋分化,成效不显著压力大。

  截至今年3月,国家级数字出版社基地数量达到了12家。数字出版基地成立以来,引进重点企业,落实重大项目,开发重点产品,基本完成了会聚数字出版企业的功能,且基地产值逐年递增。经过五年的探索和实践,各地对数字出版基地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各个基地根据自身特点,在基地定位、建设、管理等方面都基本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差异化格局初步形成。这种差异化的格局不仅仅体现在产业方向的分化上,经营实力、生存状态的分化也逐渐显现。从基地产出总量来看,上海张江、广东、江苏、浙江数字出版基地是全国数字出版基地的领头羊,产值均达到或超过百亿级的数量级,而有些基地则差距明显。就生存状态而言,多数基地发展平稳,个别基地面临管理模式不接地气、招商遇冷、运营不佳的窘境。产业方向的取舍、经营实力的强弱、生存状态的好坏无形之中影响了基地发展速度,拉大各基地之间的差距。

  尽管基地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尚处建设初期的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仍遇到定位不清、资源分散、企业迁移等各种困境与难题。一方面,大部分基地产业配套环境相对较弱。多数基地离市区较远,交通出行状况、人才公寓配套以及园区内部生活设施的不够完善,都制约了企业的入驻。另一方面,数字出版牵涉行业广泛,主要涉及文化产业、软件产业、新闻出版产业等。这些行业都有各自的主管部门,出台的扶持政策各自为政,缺乏系统性。于企业来说,既不透明,也不系统。数字出版基地应政策配套,与当地政府共同营造政策环境,在管理模式上也要各自承担相应责任,注重基地的长期发展。显然,现有的配套政策仍有待完善。

  七、外资企业水土难服,走出去依旧待东风。

  “引进来”是利用国际资源、开辟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发挥对外文化交流功能的现实需要。总局副局长邬书林曾在2013年的北京国际出版论坛上表示,我国将进一步开放数字出版市场,欢迎国外信息、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企业进驻,与国内出版传媒企业在内容生产、新技术研发、数字出版标准制定、数字版权保护等领域深入合作。虽然我们屡屡抛出橄榄枝,国外企业也对开拓中国市场趋之若鹜,但目前尚无合作规模较大的成功范例。从另一方面来看,当亚马逊携带Kindle在中国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时候,它的前景能否一帆风顺?中国出版业“山头”太多、出版审查制度复杂、数字版权混乱、盗版横行等会不会让它水土不服?对于国内数字企业来说,Kindle的到来,究竟是狼来了,还是羊来了?目前并不明朗。

  “走出去”一直是我国出版产业的重要理念,作为出版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出版产业在“走出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之所以数字出版在走出去战略中更为重要,是因为数字出版可以没有国界,数字出版可以没有基础,数字出版更少壁垒。数字出版可以拼“创意”,可以拼“勇气”。相比传统出版走出去,数字出版走出去可以更自信。但我国数字出版起步较晚,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数字出版走出去整体实力明显不足。我们版权输出还存在很多限制因素;我们“走出去”的出版物内容需要本土化设计;我们需要不断推出易用好用的国际化数字产品;我们需要解决文档技术的国际化问题;我们需要建立海外销售渠道;我们期待国家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支持配套措施,扫除种种发展障碍等。

  八、客户端热放量阴跌,获利不易争名也难。

  随着智能移动设备的快速崛起,随之伴随而来的是手机APP呈现爆发式增长。但是,任何行业都可能遭遇大浪淘沙,APP也概莫能外。历经四年的发展,2013年的客户端热度可谓 “放量阴跌”。那它究竟如何放量?又跌在何处?

  一方面,各类APP仍然层出不穷,大有前仆后继之势。但是,在经过一轮轮波涛汹涌的洗牌后,最终可以产生海量用户规模的APP,例如社交、浏览器、安全、游戏平台这几类产品,几乎都掌握在了互联网巨头手里。而巨头之间的厮杀也非常惨烈,需要不断增加新的功能以吸引用户安装阻击对手进攻。另一方面,除了游戏和广告之外,众多APP都还没有找到自己合适的盈利模式,盈利方向不清使得风投变得谨慎,开发者的处境也不如以前那样轻松;市场泡沫严重,产品同质化,抄袭成风,极大地影响了品牌打造和影响力提升;品种繁多,功能相似度高,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用户粘性。大家期待的手机APP最大的特性应该是简洁易用,不论你加了多少附加功能,用户使用最多的仍是其核心功能。因此,APP产品该做的不是加法,而是减法。也许,手机APP在经历了疯狂增长之后,将进入修剪阶段,回归本质。

  九、专业数据库平稳发展,开放存取危机逼近。

  很长一段时间内,“雷声大雨点小”是数字出版业内的普遍现象。但是,专业出版却是难得的见到“真金白银”的领域,专业出版社的数字化转型之路似乎要顺畅许多。在专业出版领域,专业数据库是一种古老而又持久的模式。可以说,在数字出版出现以前,就有专业数据库的实践。专业数据库出版成功的案例很多,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重庆维普等,它们是国内最早利用传统出版资源进行数字化经营的典范,占据国内机构用户的绝大部分市场。近年来,除了一些做专业数据库的数字技术公司,社科文献、人民军医、人民交通等专业出版社的数字化转型也做得风生水起。它们出版的内容具有专业性、独特性,也意味着其拥有相对固定且忠实的用户群。由于资源海量及产品定位的独特性,取得了截然不同的赢利效果。事实证明,专业数据库这种模式是成熟的,可持续发展的。而且在今后很长的时间里,仍会是数字出版最重要的模式之一。经过许多年的探索和积累,各大专业数据库呈现出平稳发展的态势,涉足专业出版的各个企业的自主创新力和产品竞争力也明显提升。

  虽然专业数据库有其成熟的盈利模式,但也并非一劳永逸。在专业数据库大佬们的盛宴上,“开放存取”运动将成为最大的搅局者。标榜着解决“学术期刊危机”问题,构建一个真正服务于科学研究的学术交流体系,开放存取在国际学术界、出版界和图书情报界大肆兴起,其提倡的学术信息共享理念和出版机制得到众多学者的支持。目前OA期刊的规模正在不断发展壮大。首先,期刊的数量一直在稳步增加,包括新创办的OA期刊和由传统基于订阅出版模式的期刊转变而来的OA期刊。其次,期刊所覆盖的学科范围突破了自然科学领域,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的OA期刊开始出现。再次,期刊所覆盖的地域范围开始遍布全球各大地区。开放存取运动的蓬勃兴起缘于学术成果交流的需要。对学术作者而言,需要获得更多的潜在读者;对读者而言,需要免费在线取得研究文献,无须面对合理使用的争议或可能侵权的担忧;对科学家或学者而言,借助开放存取则能加速科学研究。开放存取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学术出版模式,它的出版史对传统出版模式的一种挑战,对出版业也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对于现有盈利模式下的专业数据库,开放存取的“免费”二字就够它们“喝一壶”了。

  十、大数据已遍地开花,4G应用呼之欲出。

  有人说,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掌握了世界。大数据概念已得到各方的高度关注,谷歌、苹果、亚马逊、阿里巴巴、腾讯等所有的互联网巨头都在布局大数据。数字出版也正步入一个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数据的时代。随着大数据挖掘与分析基础的不断提升,海量数据经过精确分析会产生巨大的价值,比如依据客户购买与阅读行为的全数据进行分析,进行精准内容投送,个性化、精确化营销定位,对数字内容进行定位与改进,提升内容价值。理论上,人人都是读者,通过数字出版建立读者数据库,管理读者信息、分析兴趣爱好和购买习惯等并借此获得商业价值成为一种可能。虽然很多企业认识到大数据给数字出版行业带来的机会,但对如何使用这一技术并无清晰计划。对于大数据而言,2013年只是实验和早期部署的阶段。

  中国移动4G的脚步越来越快,今年也将作为“4G元年”被载入我国的通信史。2月,中国移动发布了TD-LTE“双百”计划,计划2013年中国移动4G网络覆盖超过100个城市、4G终端采购超过100万部。目前,中国移动TD-LTE网络已经在我国上海、杭州、温州等地开展商用,4G的脚步声已经日益走近用户的日常生活。4G技术让大家望眼欲穿,网络技术的更新换代定会给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趋势和想象。数据显示,4G系统能以100Mbps的速度传输无线信息,高速的网络可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速度的提升带来的还有数据处理能力的增强。可以预见,未来文字、图像、音频、视频整合的内容会成为数字出版的重要展现形式,移动互联网速度的提升将使富媒体形式的数字出版迎来根本性的发展。同时,依托智能手机的移动阅读也因平台技术的发展呈现传播渠道复合化的趋势,移动状态下更快的网络带宽还将带来用户阅读体验的升级,4G改变的将不仅是“出版”这个中间媒介,更会推动后端的内容生产。

  十一、天闻数媒涨了志气,盛大文学多了对手。

  今年,一直致力于开拓国内数字出版市场的天闻数媒传出不少好消息。先是凭借先进的技术、良好的用户体验和品牌影响力,中标深圳市龙岗区数字教育项目(一期)工程,为龙岗区的学校提供全方位的数字教育解决方案。此外,天闻数媒开发的“AiSchool云课堂”单校产品在较短时间内快速推广至全国200多所学校;自主研发的天闻安全PAD产品,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的军用信息安全产品C+认证,成为军方认证的电子终端产品。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天闻数媒快速成长的一个缩影。天闻数媒一直以来被视作传统出版企业对数字出版“动真格”的典范,运行近三年时间,经历了诸多的试错,也走过了不少弯路,但已经逐步找到了明确的业务方向,从经营上也有了明显的起色。公司开发的电子书包不仅打开了市场,成功入选教育部教育试点项目,更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引起了业内外的广泛关注。目前天闻数媒着力打造的数字教育、政企业务、大众阅读三大业务板块已相对成熟,这一家有着华为血统的公司,正以一种可贵的“狼性”,表现出更强大的产品创新和市场冲击能力。

  原本拟定今年4月上市的盛大文学计划搁浅,还在短短的2个月内遇到了除老对手腾讯文学外两个新对手:百度和新浪。由原起点中文网创始团队操刀的创世中文网上线,背后的推手正是腾讯文学。随后,百度多库文学网上线,新浪拆分读书频道成立文学公司。值得关注的是,腾讯、百度、新浪在网络文学上的布局并非起于今年,尤其是新亮相的百度、新浪,早在2010年就已注册公司搭好平台。“搅局者”们在起点风波与盛大文学IPO遇阻之后乘虚而入,可见“来者不善”。7月,盛大文学宣布已通过私募融资总计1.1亿美元,并将融资所得资金主要用于实现盛大文学新的开放战略和移动战略。不难看出,网络文学将成为大佬们的必争之地,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学将越来越有前途。但是,盛大文学被腾讯百度围攻,及进行新一轮的、扑朔迷离的融资,加上CEO侯小强离职,更为将来发展增添变数。

  十二、市场卡位接近尾声,产品要精市场要细。

  这是一个出版大变革的伟大时代。所有的探险者都把目光投向了数字出版这块人迹罕至,但传说动人的毛荒之地,只不过,在追寻这些不管出于何种目的的探险家的时候,我们的视线首先集中投向了大众阅读、专业出版和数字教育。数字出版迅速成为兵家争夺的一块热门高地。或携手出征,或孤身上阵,巨头竞争的卡位战逐一打响。不得不让人感叹的是,数字出版业界的市场反应能力还是有目共睹的,快速实现有效的市场卡位,抢先登陆有利市场的诸多实例已被世人见证。与前几年市场卡位战的硝烟弥漫相比,今年的数字出版市场则显现出多国鼎立,大局初定之势。大众出版、专业出版和教育出版等领域纷纷涌现行业典型,数字出版的其他领域也均有涉足,后来者也不再指望有未开垦的处女地。我相信,不管是已在卡位战中占据一席之地的行业巨头,还是想乘着出版业的数字化浪潮分一杯羹的边缘小公司,或者试图通过数字化转型来拯救夕阳中的传统出版的中小型出版企业,数字出版仍将是他们的兴奋点。那么,未来,他们的眼光又将聚焦何处呢?

  激烈的市场卡位战过后,进行市场细分和做深做精产品就将成为数字出版市场竞争中致胜的不二法门。数字出版的核心一定是数字产品,因此,在做任何一种数字产品之前,出版社都应该做需求分析。数字出版概念宽泛,与数字技术、互联网等有关的项目又都投资大,周期长。因此,要什么利都想得,什么产品都想做,是不现实的。而且,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盈利模式的不明显,数字出版暂处于微利时代,甚至是无利。由于利润稀薄,很多中小型数字出版企业仅靠单品收益已难以为继,陷入生存困境。那么,如何才能改善这一现状,最大程度地保证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呢?微利时代下,市场势必出现分化,更注重数字产品创新、品牌以及服务质量的高端客户群体将成为未来市场的重要支撑。细分市场是专门针对某一层面、某一区域的消费群体,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并将其做深做精,建立口碑,树立品牌。根据客户需求个性化定制的数字出版产品将成为数字出版企业赢利的重点。此类产品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连带产生的品牌效应,都是一般数字产品所远远不能相比的。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细分市场空间广阔,微利时代服务为王。只有将产品做精、将市场做透,数字企业才能有好的发展。

Baidu
map